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一至二十二回,发生在刘备占据徐州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关羽、张飞、郑玄、曹操、王忠和刘岱。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刘备借口歼灭袁术,带着关羽和张飞离开许昌来到徐州。在重创袁术后,刘备与陈登一起商议消灭徐州刺史车胄、重新占据徐州。随后,刘备采纳陈登的建议,命张飞率部乔装成曹军来到徐州城下。不明真相的车胄打开城门,随即被关羽斩杀,刘备也因此重新占据徐州。为防范曹操的进攻,陈登又向刘备献策,请大儒郑玄写信给袁绍给袁绍,希望得到袁绍的支援。郑玄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给袁绍写了一封信。此时的袁绍正打算出兵与曹操展开决战,看到郑玄的来信后非常高兴,下令进军官渡,向曹操发动进攻。得知袁绍大军犯境,曹操调集主力前去迎战。同时,曹操又名王忠和刘岱二人打着自己的旗号,并率领五万兵马进犯徐州。刘备不知虚实,只得深沟高垒,不敢主动出战。没过几天,王忠与刘岱耐不住性子,通过抓阄决定由王忠发动进攻。刘备闻讯后,派出关羽迎战。结果在两军阵前,关羽将王忠生擒活捉。此后,张飞主动求战,并巧设计策,引诱刘岱偷袭营寨。最终,张飞又将刘岱活捉。战后,刘备在王忠和刘岱面前谎称自己并无反意,并释放了二人。小说中描述的这段王忠、刘岱进犯徐州的战事,在历史上地区发生过,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四年(公元年)。不过,小说中的此次战事与真实的历史有着四处差异。首先,王忠与刘岱进犯徐州的人马远远不足五万。按《三国志》相关传记的记载,在官渡之战期间,曹操的的总兵力也不足六万人。因此,他又怎么可能会派五万人马给王忠和刘岱呢?其次,小说对于刘岱这名将领的背景和来历介绍有误。在小说第二十二回中,刘备曾对张飞表示:“刘岱昔为兖州刺史,虎牢关伐董卓时,也是一镇诸侯。”但实际上担任过兖州刺史的刘岱却并非刺史征讨刘备的刘岱。按《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兖州刺史刘岱早在献帝初平三年(公元年)就死于当时兖州的黄巾余部之乱当中。而曹操派出的这位刘岱,则一直是曹操的部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失误,很可能是作者在阅读史料时出错,才将这两位同名同姓的人物混为一谈。小说与历史的第三处差异在于此战的结果。在小说当中,王忠与刘岱分别被关羽及张飞活捉。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情况却并非如此。据《三国志先主传》及《武帝纪》载,王忠及刘岱二人进犯徐州,战事虽然失利,但并未被关羽或者张飞生擒。小说作者之所以进行如此虚构,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关羽和张飞的武勇。在小说当中还出现了这样的一段描述,陈登建议刘备拜访隐居徐州的大儒郑玄,以求郑玄写信给袁绍,这一点也并非历史的真实。关于郑玄的事迹,在范晔所撰《后汉书》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其中并无刘备委托郑玄写信给袁绍之事。小说作者很可能是想借此塑造刘备深得人心的“仁君”形象,因此才虚构了这样的一段故事情节。说完了小说与历史之间的差异,或许有人还会提出这样的一个疑问:以刘备孱弱的实力,为何会选择单独占据徐州而不直接去投奔袁绍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当时徐州的形势说起。汉末的徐州,局势非常混乱,先后历经陶谦、刘备、吕布、曹操的控制。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支特殊势力对于徐州局势的变化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便是以陈登为代表的徐州本土势力。陶谦执掌徐州期间,就是因为得到了陈登等徐州本土势力的大力支持,才稳定了徐州的局势。而当陶谦病逝后,又是陈登等人支持刘备,才使得刘备不费吹灰之力继任徐州牧一职。但刘备本人实力薄弱,还没来得及完全掌控徐州,就遭到袁术、吕布的夹攻,吕布也因此获得了徐州的控制权。从陈登等人在这一期间的表现来看,显然当时选择刘备也是权宜之计。从吕布控制徐州后陈珪及陈登父子的表现推测,他们很可能在吕布偷袭徐州时并未对刘备施以援手,而是坐视刘备的失败。等到吕布控制徐州后,陈珪、陈登父子先后在吕布手下任职。但这些本土势力又意识到吕布难以保证徐州的安全。故此,陈登假借出使许昌的名义,与曹擦暗中勾结,并形成了同盟。这也成了此后吕布集团覆灭的关键原因。对于刘备而言,离开许昌来到徐州后,错误估计了形势,自以为与陈登关系密切,能够获得陈登所代表的徐州本地势力的支持。因此,刘备才会斩杀车胄,再度举起反曹的大旗。此时,曹操正全力应付袁绍,无暇顾及徐州,便派王忠及刘岱率少量兵力进犯,意图牵制刘备,结果被刘备击败。当此战过后,曹操立刻意识到刘备占据的徐州对自己的严重威胁,亲自率兵对徐州发动闪击。此时,陈登所代表的徐州本地势力又倒向了曹操一边,置刘备于不顾,这才使得刘备在短时间内便被所击败,不但自己只能孤身逃往冀州投奔袁绍,连妻儿老小都没来得及带走。一句话,刘备不仅高估了自己在徐州的影响力,同时也看错了陈登及徐州本地势力。另外,从刘备在中原闯荡的十余年经历来看,寄人篱下一直就不是刘备的首选。只要有一丝机会,刘备都会自谋发展。在公孙瓒手下如此,寄寓徐州时如此,官渡之战期间离开袁绍前往汝南亦是如此。一个自己曾经执掌过数年且局势复杂的徐州,岂能不让刘备心动?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