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的乡村教师
到底能为教育付出多少?
面对这样一个很难量化的问题
几位来自河南的最美教师
用时间和实践给出了答案
来看看
“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师中
三位乡村教师的教育故事
↓↓↓
用爱浇灌乡村教育之花
乡村教师是农村教育“活的灵*”,是农村学生睁眼看外部世界的“第一面镜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无数偏远的校园里,还有许许多多的他们正在用生命谱写教育诗篇,用理想和信念浇灌乡村学生,将爱的火焰传递。作为乡村教师,到底能为教育付出多少?又能给予乡村学生什么?中国教育报和教育时报记者兵分三路,奔赴河南省禹州市、新乡县和周口市,从几位乡村教师身上,寻找他们的答案——
01王变变跑好乡村教师这一棒
一所村小,从只有6名学生、2位老师的教学点,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拥有名学生的完全小学,需要多长时间?——5年!
一对乡村教师,举全家之力,从房子、资金,到父母、爱人,全情投入乡村教育,能够付出多少?——全部!
“让农村家庭的孩子享受可与城市学校相媲美的免费优质特色教育!”中国教育报记者来到许昌市禹州市花石镇观音堂小学,第一眼就看到教学楼上这句大大的标语。这句话,可以说是校长王变变和丈夫靳塬统的梦想,也寄托着全村口人的希望。
吾庐独破,大庇学生尽欢颜
年春,王变变从老校长手里接过这所年村民集资建的学校,那时学校只有6个学生、2位老师——她和董艳丽。
“巴掌大”的学校,教学设施也不齐全,王变变心里很清楚,要想村里的孩子过来上学,必须要整修校园。为帮助妻子这个“光杆司令”,原本在花石镇中心学校任教的丈夫靳塬统,也回到了观音堂小学。
面对*旗,学校*员教师做出庄严承诺
地面硬化、批墙、架线、安装水管、刷墙、墙体绘画……为了节省资金,这些校园改造工程,都由他们自己来做。校园的“面子”有了,但“里子”还是空当当的,夫妻二人一合计,就把家里的监控设备、电脑、打印机、电扇等设施,一股脑儿地搬到学校,还自费给学校添置了空调、饮水机、校园广播等设备……
为了把学校办好,夫妻二人甚至把自家一天都没住的新房给学校的特岗教师住,而自己则住在父亲工厂的平房里。夫妻二人的想法很简单:“有了好的住宿条件,老师们才能安心从教。留不住老师,就对不起村里的孩子。”现在有5位特岗教师在新房里住,暑假里支教的大学生也在这里住。
这所年建成的房子,从外观看,是一栋漂亮的两层小洋楼,里面有多平方米;打通的一楼堆满了旧课桌、旧书等学校放不下的东西;二楼有相对独立的两套房,一套作为男教师宿舍,一套作为女教师宿舍,空调、洗衣机、厨具一应俱全……
5年来,没有一位特岗教师调离学校。
薪火相传,信念不灭乡村梦
靳塬统的母亲马彩峰曾是观音堂小学的教师,在这里教了一辈子书。王变变最开始接手学校的时候,是婆婆给了她坚定的信念:“我妈对我说,她干了36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将接力棒交给我们,希望我们能跑好这一棒。”
年,马老师从观音堂小学退休,才休息没两年,看到学校师资严重不足,儿子、儿媳忙前忙后,拉不开栓,二话不说就回到学校义务任教。3年多的时间里,她一直包班带课,还带全校的书法课,没有拿过一分钱的工资。
3年多的时间里,王变变的婆婆马彩峰一直包班带课
母亲不仅给了他们精神上的支持,还拿出了自己的养老钱。在学校改造最困难的时候,婆婆拿出一张卡:“变变,这是我这几年攒的工资,是我和你爸养老的钱,你拿去用吧!我知道学校需要钱!”
年冬天的一个清晨,早饭没顾上吃的马老师着急给孩子们借表演服,突发心肌缺血,再也没醒过来……她的一生,留在了这个她热爱的岗位,这份奉献也将在儿子、儿媳身上传递下去。
“接手学校时,30套年久失修的桌椅,是留给我为数不多的家当。”看着一地的“破烂”,王变变犯了难。靳塬统的父亲靳欣义得知后,拉上电焊机,和靳塬统一起维修桌椅。“正值酷暑,近些年很少干体力活的公公连干了几天,后背都没干过,毕竟是60多岁的老人了……”至今对中国教育报记者说起这些事,王变变的眼睛里还有隐隐有泪光闪动。
初心不悔,共创乡村教育新未来
其实,王变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年,镇中心学校校长曾经找过她,想调她去镇上任教。结果,非但没有把她调走,她还说服了在镇中心学校任职的靳塬统也回到了村小。
靳塬统回来后,成了“全能教师”:教音乐,开设吉他课;教体育,开设篮球课;学校设备坏了,就变成了勤杂工……
课间,孩子们经常喜欢找靳塬统聊天
有了王变变的全情投入,有了各位老师的安心教导,观音堂小学的学生一个个成绩突飞猛进,课外兴趣社团的广泛开展,也让农村的孩子逐渐自信大方起来。许多家长慕名而来。市教体局对学校的发展也给予大力支持,多次给学校分配特岗教师,并配置了套新课桌椅。
采访时,两位老师透露,他们正谋划着一件大事:“镇*府和村里已经研究决定,拟在村里选址新建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完全小学,建设规模为6级12班,可满足名学生的就学需求,真正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可与城市学校相媲美的免费优质的特色教育!”对于乡村教育的未来,这对教师夫妇满怀憧憬。
02张峰为农村学生撑起一个家
“这就是董颜峰。他今天去领结婚证,来晚了。”在新乡县大召营中学张峰老师的家,中国教育报记者见到了她担任班主任后带的第一届学生董颜峰。
“如果没有遇到张老师,没有吃住到老师家,或许我现在可能会在监狱里蹲着了!是初中这三年改变了我的人生。”像董颜峰这样,因为吃住在张峰家里学习而发生改变的学生有很多。
家亦是校
年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张峰被分配到这所农村中学当了一名体育教师。“尽管已经是初中生,可学生的基础差得难以想像。很多学生乘法口诀背都背不下来,三分之一加四分之一等于几,好多学生都不会计算。”说起当时的情况,张峰十分感慨。同时,农村经济落后,许多学生家里十分贫困,面临着失学的困境。
年,当了7年体育教师的张峰,主动找到校长,申请当上了班主任。也是从这年开始,张峰开始写班级管理日记,至今,写了25本。
这样的氛围,在这个温馨的“家”里是常态
练过武的董彦峰,不仅成绩差,还很捣蛋,曾经打得同学耳膜穿孔。张峰带医院,帮忙垫付了医药费。谈心谈了两个半小时后,董颜峰哭了,张峰也哭了。董彦峰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我哭是因为张老师太执着了,我真的被感动了。”
在大召营村捣蛋出了名的“五虎上将”全部在张峰的班里,学生们常结队去网吧。面对这群自我约束力极差的学生,张峰有了一个念头:让他们住到自己家里来,既照顾这些留守学生的生活,也能更好地督促和辅导他们学习。于是,董彦峰、王景轩等7名学生住进了张峰的家。
17年来,张峰这个免费的家庭学习班,先后辅导了多名学生,光吃住在家的学生就有60多名。问及这17年来,花在孩子们身上的钱具体有多少,张老师说:“从来没有算过。”在中国教育报记者的坚持下,她粗略算了一下,除了吃饭,一些上了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的学生,她都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