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古称许州,是河南省地级市,许昌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许昌古文化有史前文化系列、汉文化系列、三国文化系列、寺庙建筑文化系列、钧瓷文化系列等。这么多的文化在许昌跨越时空的碰撞中诞生了许多美食小吃。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许昌腐竹:许昌腐竹是许昌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腐竹的颜色金*,色泽亮丽,蜂窝均匀,发泡之后再经过煎、炒、煮等加工方法,吃起来口感劲道、味道鲜美,很受人们的喜爱。把大豆磨浆烧煮后,凝结干制而成,因其中空似竹,故名腐竹,又因其主产于河南许昌颍河、清潩河沿线,故名许昌腐竹。
河街古称灵沟镇,因灵沟河穿镇而过得名。那里盛产大豆,而且灵沟河水清澈甘甜,富含矿物质非常适合加工豆制品,有“村村磨豆腐,家家做腐竹”的文史记载。唐代的《中岳颍川志》载“郡治所西乡产戎菽(豆腐类产品)”,元代的《许州志》载“许县产菽乳(豆制品)”,清道光年间的《许昌县志》载“植菽(豆)者众,作腐造酱有名”。年新中国成立后,该地*委和*府对腐竹生产十分重视,在河街公社成立了许昌腐竹厂,结束了近年来散落民间的个体腐竹生产,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专业生产。年,许昌腐竹进入*金时期,产量占到全国的2/3,成为著名的“腐竹之乡”。
王洛红烧猪蹄:王洛红烧猪蹄是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王洛镇一道传统名吃,属于豫菜系。它历史悠久,制作讲究,色泽鲜艳,味道纯正,而且闻名遐迩。成品呈酱红色,晶莹发亮,烂而不散,肥而不腻,甜香可口,使人常吃不厌,是增强营养、舒心开胃的良好美食。
关于王洛红烧猪蹄的起源还有一个小故事,据传,春秋时期周襄王避难氾地(现襄城王洛处),王妃在路旁店铺生一王子,故赐名此地为王落子店,后又改名王洛。当时,百姓曾以猪蹄炖汤供奉王妃食用,滋补身体。此后,王洛猪蹄盛名,并逐步传承至今,但制作程序及配料经逐步改善,形成了独具特色,迥然不同的美味佳肴。
禹州十三碗:禹州十三碗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属于豫菜系。完全属于禹州地区本土、地地道道的农家菜肴,主料为大肉、豆腐,辅料为焖子、粉条,取材仅限于家养的经年肥猪、自家磨制的豆腐、自家加工的粉条等,已有数百年历史,经历代乡厨不断改进,终于成就了如今的特色十三碗。十三碗具有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折射出乡村亲朋邻里间浓郁质朴的亲情和独特的礼仪。十三碗上菜顺序有着“严格”的规矩,选料考究,做工精良,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华夏饮食文化朴实无华的一面。
相传大明皇帝嘉靖曾巡视禹州,为体察民俗民风,召乡下名厨为其操办地方特色菜肴,厨子急中生智,将民间操办喜事的地方特色菜“十三碗”精心调制,献于圣上,嘉靖皇帝品后大为赞赏,赐名水洗。十三碗”充分体现了华夏饮食文化朴实无华的一面。“十三碗”看似简单,实则选料考究,做工精良,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正所谓“乡情乡意浓,粗茶淡饭香”。传统的禹州十三碗源自民间,饱含民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亲朋邻里间质朴的亲情和独特的礼仪,充分体现了中原饮食文化朴实无华的独特魅力。
长葛枣花蜜:长葛枣花蜜,色泽呈琥珀色,具有光泽感和浓郁的枣花蜂蜜特有香气,口感甘甜,常态下呈透明、半透明的黏稠液体,自然条件下存在结晶,呈雪花状,色*白。长葛市自明清年间已经养蜂和购销蜂产品,有余年养蜂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前,河南长葛生产的巢础、蜂箱和摇蜜机等蜂具就已销往全国;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长葛市蜂蜜就已销往国外。
石象豆腐:石象豆腐是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石象乡的特产。石象乡生产的豆腐“质地细嫩、弹性好、有光泽、后味香”,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石象豆腐”的美名因此传扬。“石象豆腐”又名“常庄豆腐”,主产地在长葛市石象乡常庄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常庄村生产的豆腐就销往长葛市区和石象乡周围的几个乡镇,并以吆喝“石象豆腐”品名为主。由于该村生产的豆腐“质地细嫩、弹性好、有光泽、后味香”,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石象豆腐”的美名因此传扬。
除了以上这些,许昌各地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吃美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当地体会一下,探索小吃的过程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