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河南这十年许昌构建15发展体系,引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科医院哪最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58077.html


  中宏网河南9月27日电(记者陈斌王永安实习记者王晓帆)9月27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许昌专场新闻发布会,许昌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负责同志围绕“解放思想谱新篇,奋勇争先更出彩”主题,介绍了十年来许昌各项事业取得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


  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


  中共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介绍,许昌坚持以先行试验区建设统领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强市、创新强市、开放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五个强市”建设为支撑,构建“1+5”的发展体系,并起草了先行试验区建设的行动方案和“五个强市”建设的具体方案。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的执*基础的重大*治问题。围绕共同富裕进行探索实践,不仅能为全省蹚出路子,还能为中西部地区闯出经验。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尤其是*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的不懈努力,许昌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4位,人均GDP全省前三,成为全省民营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所辖的6个县(市、区)经济总量均进入全省前50名,并且各具特色,城乡发展也相对比较均衡,这些都为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年,许昌全域被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是河南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全国仅有的2个全域“试验区”之一。国家赋予了许昌6项试验任务,鼓励许昌在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资产抵押担保产权权能、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探索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


  许昌先行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抓牢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做大蛋糕”。


  坚持“项目为王”,滚动实施“三个一批”,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


  强化市域一体理念,努力“缩小差距”。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协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统一布局空间、协同发展产业、同步提升品质,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互融互促、共富共美。


  突出就业创业支撑,促进“普遍增收”。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在“调高”“扩中”“提低”上持续用力,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群体结构,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家底子”厚起来。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优质共享”。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社会事业,推进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同时,持续抓好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工作,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着力锻长板、补短板,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创新强市”建设


  中共许昌市委副书记、市人民*府市长刘涛介绍,十年间,许昌研发经费投入从25.1亿元增长至59.8亿元、增长1.4倍;财*科技经费支出从2.1亿元增长至9.3亿元、增长3.4倍,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重由1.2%增长至2.8%;技术合同成交额由3.2亿元增长至10.5亿元、增长2.3倍;高新技术企业从30家发展到家、增长9倍;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达到家;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60%以上,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居全省第3位。


  在硬件上,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全市共建成各类“双创”孵化载体40多家,组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个,覆盖全市“”工业发展体系,许昌智能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在主体上,大力培育创新企业。全市拥有省级创新龙头企业5家、瞪羚企业6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投入企业占比64.5%、有研发机构企业占比69.8%。


  在人才上,启动实施英才计划。从年开始,先后实施“许昌英才计划”1.0、2.0、3.0版,设立15亿元的“许昌英才基金”,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市引进和认定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共四批92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名高层次人才。


  在环境上,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连续9年召开高规格科技创新大会,拿出4亿元重奖科技功臣和优秀创新型企业,形成了激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和产业链、创新链、*策链相融合的创新生态。


  把郑许一体化作为高质量发展“龙头工程”,力求“1+12”


  史根治介绍,随着郑许市域铁路今年底的通车运营,许昌与郑州的1小时通勤圈将全面成型。


  郑许一体化方面,推进交通互联。同步规划建设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际快速通道等,目前,许昌境内的5个高铁站已全部建成投用,4条过境高速和许昌北绕城高速正在加快建设。


  推进产业协同。许昌制造业基础坚实,工业总量、工业竞争力均居全省第3位。节能环保产业纳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智能电力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亿元,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硅碳新材料产业纳入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许昌依托郑州航空港区开放枢纽,“许郑欧”公铁联运国际班列正式开行,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落地许昌,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推进资源共享,建立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项社保业务“全省通办”。


  推进生态共建。高标准建设郑许生态廊道、生态带,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协同开展跨市域河流污染同治、生态共建,区域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走出去、引进来、建平台,推进对外开放


  刘涛介绍,目前,许昌已初步构建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获评全省对外开放先进省辖市。


  年以来,德国80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先后来许昌考察;许昌经贸代表团10多次大规模赴德交流,多家企业参与其中,累计签订对德合作项目协议个,其中落地项目70个,签约项目和落地项目数量均居全省首位,中德合作已成为许昌对外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


  主动走出去,开拓市场。十年间,许昌累计进出口.1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出口.8亿元、进口.3亿元,实现贸易顺差.5亿元,进出口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出口总量常年保持全省第2;外贸企业达到家,年均增长4.6%,产品出口到个国家和地区。


  精准引进来,加强合作。今年1至8月,全市共组织招商小分队批次,洽谈项目个,引进省外资金.1亿元。


  建好大平台,畅通服务。目前,综合保税区正在申建中;许昌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去年4月正式运行,当年实现出口20亿元,今年1-8月份出口21.6亿元;保税物流中心去年10月封关运营,入驻企业家,累计实现进出口超10亿元,业务规模居全省第2位、全国第23位;跨境电商经营企业突破家,今年1-8月份交易额16.8亿美元,总量稳居全省第2。


  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居全省第一位


  史根治介绍,年底,许昌全市市场主体共有35.17万户,是年的2倍。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0.19万户,较年底又增长14.2%,增幅居全省各省辖市第一位。


  去年以来,许昌在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的基础上,创新开展“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确定每月10日、20日为市、县两级助企联乡帮村工作日,组织*员干部下基层、听民声、解难题、办实事,建立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有效激发了企业内生活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收集企业反映问题个,已办结个,经回访核实,已办结问题企业满意率达到99.9%。


  通过改革,全市项市级*务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项实现“即来即办”,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比89.65%;企业开办零成本,全流程实现0.5个工作日办结。


  坚持把法治作为最好的营商环境,全面推行有诉即办,民商事案件随机分案达到90%以上;成立专业速裁快审团队,商业纠纷案件审判平均30天内办结;涉企类买卖合同新收案件当天领卷,一周内开庭,平均45天内办结。


  全面整治“新官不理旧账”及*府失信违诺问题,以诚信*府引领诚信社会建设;搭建信用平台,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法依规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


  以配套支撑让市场主体更舒心。在基础配套上,许昌加快打造“智慧岛”、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载体平台,助力企业发展壮大、降本增效;在生活配套上,许昌打造养老服务、智慧阅读、休闲健身等9个“15分钟民生服务圈”,加快教育、医疗事业发展,努力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六个抓”来保障和改善民生


  刘涛介绍,十年来,许昌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支出比例均在70%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和元,分别是年的1.89倍和2.19倍,年均分别增长7.3%和9.1%。


  立足许昌经济实力较强、民营企业多的优势,持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十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约80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返乡创业农民工达到12万人,带动就业53.1万人,禹州市、襄城县被认定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


  许昌自年开始连续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新三年攻坚计划,累计建设教育项目余个,增加学位17万个以上,有效缓解了城区“大班额”“择校热”问题,明显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目前,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7.24%,比十年前提高28.54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76%,提高8.56个百分点;普通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88.82%,提高3.82个百分点。


  抓就业,筑牢民生之本。抓教育,办好百年大计。


  抓医疗,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个,每千人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由年的2.69张、1.12人、0.96人分别增加到年的6.15张、2.75人、2.76人,均增长一倍以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电子健康卡应用等多项工作被列为国家试点,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


  抓养老,全市28个街道全部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个社区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抓救助,年全市10.4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前,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制度、人群全覆盖,年均享受低保人员达到9.9万人;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元提高到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元提高到元,分别增长1.4倍、2.9倍,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居全省前列。


  抓创建,倾力打造了15分钟休闲健身圈、医疗卫生圈、智慧阅读圈、养老服务圈和生鲜便利圈等5个“便民服务圈”。十年来,许昌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20余项“国字号”名片,城市宜居度多年稳居河南省首位。

编辑:杨芳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