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河网
□史晓琪冯*福
年7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的工作目标。
号角吹响,足音铿锵。“双减”*策落地实施后,我省注重“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联动,强化省级统筹,完善体制机制,分类精准施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年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得到持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不断向纵深推进,教育良好生态逐步构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关于我省“双减”工作实施成效的调查结果显示:家长赞同“双减”*策的比例是90.9%,学生赞同“双减”*策的比例是95.9%。这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变革,正深刻地影响着千家万户。
聚焦“三提高”,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安阳县白璧镇北白璧中心小学的一间教室里,科学教师冯彦华带着孩子们组装简易滑轮;郑州市纬五路第一小学师生走进巩义市博物馆,体验石刻拓印……今年暑假,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不再沉浸于“题海”、奔波于校外培训机构,而是在更多元的实践作业中经历更多彩的暑假生活。
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一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聚焦“三提高”,积极推进校内教育提质增效,切实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学足学好。
针对学生在校内“学不饱”“学不好”等现象,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法,多措并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细则,从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制定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与考查方法,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确保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教育信息化是服务“双减”*策落地的有效方法。位于大别山区、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的信阳市、安阳市、南阳市部分县、区,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农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加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郑州市通过常态化“同步课堂”,实现“云端同上一堂课,城乡孩子共成长”,让地处偏远山区黑虎庙小学的孩子们与经开区实验小学的孩子共上一堂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遴选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新策略和新模式,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提高作业管理水平,作业设计不断优化。
南阳市邓州花洲实验小学探索学科特色综合实践性作业,按照“‘读’出来的语文素养、‘做’出来的数学思维、‘玩’出来的英语魅力、‘创’出来的科学基因、‘绘’出来的美育启蒙、‘动’出来的健康体魄”思路,设计个性化作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好评。
减负不只是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关键是减少机械、重复、无效的作业,提高作业质量。
为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全省各县(市、区)普遍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全省2.2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出台作业管理办法、作业时间控制达标等9个方面均达到%。义务教育阶段99%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较“双减”前提高了50.53个百分点。
各地在优化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总量监测、分析诊断和评价反馈等方面,也形成了一些经验。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管三精一辅导”的作业管理模式,被教育部确定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作业管理的典型案例;济源示范区教育局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标准、能力指向和素养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作业设计规范。
——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开启“官方带娃”新模式。
课后服务时间,郑州经开区瑞锦小学的孩子们走出自己的班级,打破年级界限,参与到了学校的各项社团活动中。这些课程由学校体艺专职教师和有资质的校外专业教师担任,采用学生走班、教师走班、课程走班的形式,实行每生一课表,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多选择。
为解决“四点半”放学难题,我省实行课后服务“5+2”模式,全面规范中小学校学生社团管理,提倡开展校内丰富多彩的特色社团活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广阔舞台。各地各校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也纷纷开展了文艺体育类、阅读类、科普类等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注重做好作业指导和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工作,课后服务吸引力显著增强。
目前,全省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已实现“三个%”:%提供课后服务、%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学生人数万人,教师参与人数53.21万人,聘请校外专业人员数1.36万人,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为94.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县(市、区)比例达到%。
紧盯“三严格”,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双减”成效如何,家长的感受最直接。
“原来一到周末,就得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既耗钱又耗精力。现在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多陪伴孩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