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布局?如何起步?如何推进?近几个月来,许昌市人大常委会就此组织人大代表深入部分县(市)、区开展了专题调研。
发展现状
粮食产能持续稳定。许昌市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万亩,高效节水灌溉70万亩。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分别高出全省、全国8.9个和23个百分点。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3个农田小气候站、8个土壤水分站,为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业结构持续优化。以“四优四化”为导向,以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年,玉米种植调减23万亩,增加优质高效经济作物22万亩;秋播落实优质小麦40万亩,农业种植效益进一步提升。花木种植近万亩、蔬菜复种稳定在万亩、中药材种植42万亩、烟叶种植稳定在12万亩,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长葛市、襄城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生态畜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实施“绿满许昌”行动计划,完成绿化任务16.8万亩,林业生态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二、三产业持续融合。都市生态农业和健康养老产业稳步发展。千亩以上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达17家,特色基地百家以上。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互联网+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依托鲜易网、花艺电子等电商交易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立体销售渠道,农村电商经营主体突破0家,各类网络店铺上万家,从业者3万多人,线上交易额突破亿元。
农民获得感持续提升。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完成危房改造户,新建改建农村道路公里,改造升级个中心村电网,解决农村自来水供水42.8万人,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个。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实现全域净化目标,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
特色优势
植保无人机助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品牌战略重塑经济新格局。近年,许昌市围绕粮食、花木、蔬菜、中药材、烟草和畜牧养殖六大农业主导产业,通过抓规划、搞示范、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增投入,培育发展了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涌现出豫星农业、豫粮面粉、郁金香现代农业、禹州奔健三粉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发展势头强劲、产品品质优良、带动效果明显的优秀农业企业,打造出“天和”蔬菜、“世纪香”食用菌、“众品”冷鲜肉、“豪丰”农机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农业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家,其中15家企业的30个产品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在年全市重点上市暨新三板挂牌名单中,涉农企业达17家,占全部73家后备企业的23%。
水利项目建设厚植发展新优势。年,许昌市抓住水利部在全国选择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机遇,科学谋划总投资亿元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许昌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标准粮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三大水利项目。经过连续5年的不懈努力,长江水、*河水、淮河水齐聚许昌,形成以82公里绕城河道、五个城市湖泊、四大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年,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通过水利部验收,高效节水灌溉累计达70万亩,运用远程控制、自动测墒和地埋自动伸缩式、半自动式、中心支轴式自动喷灌等新技术,每年可节水万立方米,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亿元。
系列创建活动扮靓文明新乡风。以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善行义举、中原新乡贤、好公婆好媳妇、孝心示范村等为载体,大力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激发德念善行,集聚道德力量,乡风文明内涵不断丰富,辐射力感染力显著增强。深化文明村镇、星级农户、五好庭院创建活动,强化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度,有效遏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培育孝悌和睦的新家风。发挥文艺活动敦风化俗的作用,广泛开展文化下乡、送戏下乡、巡演巡讲等活动,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对照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许昌市的“三农”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一是在“强”上有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业结构不优,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还较少;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强。二是在“富”上有差距。农民增收幅度不大、后劲不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城镇的52.9%,扣除生产性支出,农民消费水平更低。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4.6万人,徘徊在贫困线边缘的也大有人在。三是在“美”上有差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反差比较大,生活垃圾和水源污染点多面广,农业面源污染、白色污染严重。
改进建议
突出转型升级。一是品种调优。目前,在许昌市生产的小麦中,市场需求量大的强筋、弱筋小麦只占10%,所产面粉中80%是售价较低的普通面粉。必须以优质高效为导向,进一步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提升种植效益。二是效益调高。花木产业要巩固、扩大生产规模,改造提升传统产区,支持金雨、建业等企业发展玫瑰精深加工、鲜切花等产业,提高附加值;蔬菜产业要扩大高端设施蔬菜面积,发展更多的供港型、出口型蔬菜基地;中药材产业要重点开发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等道地药材,拓宽加工销售渠道,提高种植产值和加工转化增值能力;烟叶产业要着力扩规模、提品质,提高亩均种植效益。三是功能调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现代农业综合效益,把许昌打造成郑州的“南花园”和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四是品牌调强。把农业品牌建设贯穿农业供给体系全过程,抓好标准完善和协同管理,着力打造一批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要努力把鄢陵花木、禹州“三粉”、长葛蜂产品、河街腐竹、榆林花生、榆林小米等特色优质农产品打造成区域公用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
突出环境整治。一是抓好人居环境改善。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着力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持续推向深入。农村“厕所革命”要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思路,推动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全力打造一批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二是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恢复绿水青山、留住绿水青山的目标导向,加快治山治矿步伐,采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方式,加快生态修复步伐,提高西部山岗丘陵区的林木覆盖率,消灭宜林荒山,重塑秀美山川;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落实河湖保护管理责任,开展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加快实现“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目标。三是抓好环境污染治理。实行农作物秸秆禁烧常态化监管,坚持人防与技防相结合,保持高压态势,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目标;坚持减量与增效并重,实施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完善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等基础设施,减少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产生量和环境排放量。
突出城乡融合。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通过工业化,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化农民为市民;通过城镇化,形成要素聚集载体,促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结构模式,促进农村土地集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统筹城乡发展投入。建立“三农”投入增长机制,使公共财*向“三农”推进、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资源向“三农”开放、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三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网络,持续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和农村贫困青少年帮扶活动,逐步建立并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突出人才培养。一是优化发展环境。制定*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后顾之忧,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去。二是整合现有资源。建立适应农村各类产业发展的专家人才库,鼓励人才下基层,面对面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三是推动能人回乡。通过制定一些务实、具体的*策措施,吸引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务工的人员、成功的本土企业家、退伍的老战士等回乡发展产业。四是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典型引导、边干边学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强生产、经营、管理的本领,提升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协商、监督的能力,让广大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作者罗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