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丞相府景区东侧有一条小街,名为新街。听到这个名字,你可能认为它是一条新修的道路,其实它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
清代中叶,这里地势低洼,仅有一条弯曲的小路供人通行。沿线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填坑、平整后,取直修成一条新路,命名为小新街。清末改称新街。
如今的新街毗邻曹丞相府和许州府衙,街道两侧没有摩登的高层建筑。走在街上,映入眼帘的是彰显汉代建筑风格的曹丞相府建筑群,浓郁的曹魏风扑面而来!
■新街历史悠久,毗邻许州府衙
由张庭馥编撰的民国十二年(公元年)《许昌县志》中,有一张分为两页的手绘县城街巷图,描绘的主要是许昌护城河以内的街道分布状况。该图显示,新街位于县公署东侧,南北走向,与北大街和清虚街平行,和如今的新街位置相符。
时至今日,地图上的县公署已变身为曹丞相府景区。其中,曹丞相府所处的位置,相传是当年曹操大营及曹操办公的地方。北部的许州府衙,则一直是许昌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
3月12日,记者在许州府衙门前看到,这里矗立着一块碑刻,上面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大字。碑刻背面有数段碑文,详细记述了许州府衙的规模和前世今生。
许州府衙,为清代许州府、直隶州官署旧址。清顺治四年(公元年),知州韩得文在汉、唐至明代官署旧址上始创。
据清乾隆《许州志》记载,自唐代开始,许州的名称即相对稳定,明为许州,清为许州府,后又称直隶州。民国年间,许州府衙为许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县府官衙。
《许州县志》(民国二十二年)称许州府衙“原南北长八十丈,东西宽二十二丈,坐北朝南”。
其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仪门、大堂、中和堂(二堂)、梅花堂(三堂)、喜雨堂(后庭),均为面阔五间,硬山式建筑,对于研究清代官署文化、建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曹丞相府景区接待部科长韩丽君说,7年1月,在三堂东南角正南稍偏东南方向44米处,发掘出了宋代排水设施、明时期建筑基址,已原址回填,但从布局和规模看,有大门、仪门、大堂、中和堂、梅花堂、喜雨堂,以及附属建筑。当时的许州府衙是何等壮观!后来,世事变迁,原来规模宏大的许州府衙,现仅存三堂和后庭两座建筑了。之后,相关部门又对三堂和后庭进行了重点修复。
现存的三堂,即梅花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郡治之退补堂,是知州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务及起居的地方。整座建筑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因梅花有清洁廉明之意,故取名梅花堂。
■小街见证城市变迁,古老府衙焕发生机
新街连接文化街和机房街,中段与府前街相交叉。旧时,机房街是棉织品集散地,素有“机声轧轧响北城”的美誉。文化街旧时名为考棚街。已故许昌名绅李季安的《忆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一文中这样记述考棚街:“因岁科童生应试,场外多设考棚,该街形成笔、墨、纸、砚和书画、古董、揭裱、箱卷的交易市场。”府前街顾名思义,因位于曹丞相府景区门前而得名。与文化街、机房街、府前街相比,新街这个名字特色不够明显,但它作为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见证了城市的变迁。
许州这个称谓,自隋代起,等级为上郡,当时辖区有14个县;唐五代时期,等级为十望,辖区有9个县;直至清代,等级为直隶州,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辖区有4个县。新中国成立后,许昌专署、许昌县人民政府等都在这里。
作为我国现存唯一一处州署建筑遗存,7年,许州府衙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它,省政府将曹丞相府景区附近区域都列入了保护范围:南至文化街,北至机房街,西至清虚街,东至新街。
“许州府衙曾经是许昌县委的办公地点,旁边还有县委礼堂。以前县委礼堂能放电影,很多学校都到那里包场看电影。”54岁的贾伟是魏武社区的居民,他说,他小时候,在县委礼堂看一场电影能高兴好几天。
“从县委大门出来,往左一拐,便是县委礼堂,虽然设施简陋,但功能齐全,既能开会又能演戏、放电影。那是戏曲的黄金时代,无论演什么戏都是人如潮水、一票难求。”许昌作家刘向阳在其作品《许昌老城拾遗》中这样描述昔日县委礼堂演戏、放电影的盛况。他在文中称,县委礼堂对面是县广播站,院墙是那种厚厚高高的老墙,据说过去是许州府衙的监狱。
9年建成的曹丞相府景区,位于许昌老城区的核心位置。3月12日,天气晴朗。曹丞相府景区的曹操像前,一些市民带着孩子正在游玩嬉戏。这尊傲然屹立的雕像曾是国内最大的曹操像。早在7年,曹丞相府尚未开建时,它就率先与市民见面,从此成为许昌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令许多游客叹为观止。
■书香氤氲伴流年,城市记忆留心间
“很多人不知道新街是一条老街,以为它是和曹丞相府景区一起建成的。其实,新街很早就有了……”30多岁的市民李先生曾经在许昌市第二中学上初中,当时这所中学位于新街和文化街交会处。在李先生的记忆里,那时的新街比现在窄,更像是一条小胡同。
许昌市第二中学历史悠久。《忆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记载,20世纪30年代前后,这所学校名为省立许昌中学,曾叫作省立第十四中学、省立第四中学。年,该校更名为许昌中学,年正式更名为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