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河南许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汉代双翼石辟
TUhjnbcbe - 2025/1/20 19:16:00

在河南省许昌博物馆二楼大厅,稳稳占据“C位(中心)”的是一尊大型石雕——汉代双翼石辟邪。它高大威猛、雄壮矫健,身体两侧雕刻有翅状花纹,昂首怒目,似在踏云腾飞。这尊“出生”于汉代的石雕为何被许昌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它的“身世”有何传奇色彩?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肢体残缺的石辟邪,何以成为“镇馆之宝”

“这尊双翼石辟邪是年出土的,属于三级文物。单论文物价值,它并不是最稀有珍贵的。”文博专家陈文利告诉记者。那么,为什么文物界普遍把它视为许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呢?陈文利解释道,这尊双翼石辟邪体形巨大,长.8厘米、宽厘米、高.8厘米,是立体圆雕,用整块青灰石雕琢而成。经鉴定,其系汉代双翼石辟邪,距今有多年历史。虽然肢体残缺,但这尊石辟邪气势雄壮,其他文物难以与之比肩,因此独享“镇馆之宝”的待遇。

据陈文利介绍,许昌市一共出土过3件石辟邪,分别源自建安区(原许昌县)、禹州市、襄城县。

第一件石辟邪年出土于建安区(原许昌县)榆林乡小张庄村,长厘米、宽43厘米、高厘米。此石兽比较完整,用整块青灰石雕琢而成,昂首挺胸,阔口大张,小圆耳,双眼圆睁,目光犀利,注视前方。兽爪锋利,四足与长尾同踏板连为一体,头颈与臀部稍向后缩,四足用力踏地,尾部支撑,犹如饥饿的狮虎捕食时跳跃之前蓄势待发的瞬间动作,显示出了超高的雕刻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尊石辟邪出土后入藏许昌博物馆,曾参加出国巡展,后被调拨到河南博物院,目前在河南博物院展出。河南博物院按1比1的比例制作了一件复制品赠给许昌博物馆,到许昌博物馆参观的人可以一睹其风采。

第二件就是本文介绍的双翼石辟邪,现陈展于许昌博物馆二楼大厅。

游客在许昌博物馆参观汉代双翼石辟邪毛迎摄

第三件石辟邪长厘米、宽46厘米、高厘米,重近1吨,是立体圆雕,用整块青灰石雕琢而成,现由禹州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保管。

辟邪神兽,与“汉魏帝都”有何渊源

我国古代墓前设置石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境内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前现仍保存石刻17件。这些石刻的设置是为了表彰霍去病生前战胜匈奴的赫赫战功,虽与后来墓前神道两侧陈列石刻的性质不同,但被视为是中国古代神道石刻的雏形。

墓前开神道约始于西汉中晚期,神道石兽始于东汉。皇帝陵前陈列石兽,王公贵族也竞相效仿,主要作为标志物,象征吉祥和驱除鬼怪。

在中国历史上,汉代经济发达,曾谱写出辉煌灿烂的篇章。公元年,曹操迎汉献帝入许(今许昌),许都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公元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将都城迁至洛阳。南阳为光武帝刘秀的家乡,后被定为南都。洛阳、南阳、许昌作为“帝都”与“帝乡”,见证了汉魏之际的风云变幻。

文物专家介绍,河南已出土的石辟邪主要分布于“汉魏帝都”,即洛阳、南阳、许昌等地。全国石辟邪以年在洛阳出土的最为精美绝伦。

石辟邪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象征祥瑞的神兽。汉代,天人感应学说与君权神授观念盛行,统治阶级出于对现实享乐生活的留恋和对死亡的恐惧,希望死后升仙,获得永恒的生命。帝王、贵族生前往往耗费巨资修建陵墓,不仅在墓室内存放丰厚的随葬品,还在墓室外放置大型神兽镇守门户、御凶辟邪,保佑其灵魂不受干扰和侵袭。

文物专家在反复研究史料和实地考察后,认为这尊双翼石辟邪有可能是东汉王霸墓前的神兽。王霸,字元伯,汉族,颍川颍阳(今襄城县)人,东汉将领,守边20余年,与匈奴、乌桓作战近百次,先后受封为王乡侯、富波侯、向侯、淮陵侯。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王霸因病隐退,病逝后归葬故里。颍阳镇新杨庄村东北的许南路西侧,原有四大墓冢,据说是王霸及承袭其侯位的两个儿子、一个孙子的墓地,人称四侯冢。这四座汉墓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夷平。

许昌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汉魏文化。如果你到许昌博物馆参观,进门看到的第一件展品就是这尊石辟邪。(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毛迎)

为响应中央号召,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为促进行业发展,牵头成立了敬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许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汉代双翼石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