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曹操的挟天子,真能令诸侯吗需要纠
TUhjnbcbe - 2025/3/9 18:16:00

众所周知,曹操于建安元年(公元年)从洛阳迎回了在外颠沛流离的汉献帝,迁都于许昌。从此,曹操一路逆袭,成为了天下第一雄主。对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措,后世普遍给予很高的评价。

曹操与献帝

比如诸葛亮隆中对时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东吴张昭谏吴主曰:“然托明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手握汉天子这张王牌,被认为是曹魏集团最大的政治优势。意思是,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诸葛亮

那么问题来了,其他诸侯不懂这个道理吗,为什么他们不去立这个天子呢?

一、挟天子能令诸侯吗

这句话换到现代,被引申为“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如果这样去理解,恐怕汉献帝就要让曹操失望了。当时的情况是,天下大乱,各个诸侯拥兵自重,天子的威望与权威早已丧失殆尽,汉献帝就是个“傀儡”,曹操挟天子难令诸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

首先,汉室将倾。曹操拥立汉献帝后,“收河南地,关中皆附。”但关中诸侯的归附,只是名义上的归附,从表面上承认了曹操的丞相和汉献帝的天子地位。可真正涉及官员任免、赋税缴纳、兵马调动等关键问题,皆由“关内诸侯”自行决定,曹操很难干预。甚至在官渡之战时,关内诸侯对袁绍的态度是暗通款曲的。

关内地图

其次,实力第一。曹操在兼并诸侯时,天子的命令并没有什么用。比如,年曹操在徐州击败吕布;年,曹操在官渡打破袁绍;年,曹操在关中击退马超。解决这些实力雄厚的诸侯,只能依靠曹操的军事实力来说话。甚至在曹操统一北方成为天下第一时,孙刘不也联军抗曹对其“挟天子”不屑一顾吗?可见,实力比虚名更重要。

联刘抗曹

其三,更讨人厌。比如曹操被骂得最多的一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几乎从各个诸侯嘴里都是张口就来,对其汉相的身份表示怀疑。比较极端点的例子是王朗。自动搜索“厚颜无耻之人”即懂。你还想“令不臣”?先把“挟天子”考虑清楚了再说吧。所以说,如果没有点智商和口才,“挟天子”真的是个技术活。

王朗

其四,精神崩溃。还记得“梦中杀人”否?看看下面的清单:年,车骑将军董承受汉献帝“衣带诏”诛杀曹操,事泄后被镇压。年,伏皇后父亲伏完意图谋杀曹操,事败被杀。年,“汉太医吉本……等反……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后被诛杀。”同年10月“宛守将侯音等反”。这三天两头的被暗杀,我是曹操我也要杀华佗啊。“惹人嫉妒,成为众矢之”等事件严重地限制了曹操的手脚。

梦中杀人

二、曹操的考虑

既然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这么多的不利之处,那为什么曹操还要这么做呢?

首先要正确理解何为“令”。我理解为为自己“获得”优势,而不是宣布自己获胜。比如,你读了大学对你是不是有利?答案是肯定的,但并不是说你读了大学,就宣布你就拥有很多财富。而是你比没有读过大学的人,有更多的有利因素去获得财富。同理,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通过挟天子获得了一个有利因素,而非你就可以真的去命令谁谁谁了。这个有利因素就叫政治正确。

读书无用论

其次要认识到政治正确的必要性。政治正确虽然不能直接换成兵马粮草,却事关重大。因为其时正逢乱世,群雄并立,谁又能保证自己能一统天下呢?于是哪怕大家都知道刘协是个“傀儡”,汉室已病入膏肓,私底下都在发展自己的势力,可天下正统明面上还是汉室啊,还得遵奉这个皇帝。除非你的实力确实能够达到取而代之的程度,之前还是要谨言慎行为好。不相信?袁术、王朗、孔融等不聪明的就是前车之鉴。聪明人在干啥呢?刘备在喊“我是皇叔”,袁绍在喊“清君侧”,曹操在喊“挟君子以令诸侯”。这才是聪明人。

真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呀

再次,对曹操来说很重要。因为比起财大气粗的袁绍,曹操在这个时候还很弱小。那些有野心的、实力比较强的诸侯可能还需要军事讨伐。可很多没野心的,墙头草的中坚力量却就吃这一套。事实上,拥立献帝之后,就有很多只占一县、数县或者一郡之地的诸侯,屁颠屁颠的就来投了。比如张绣、许褚、李通、刘放、刘馥、徐璆等等。无数个小豪强的归附,也是聚少成多。于是,曹操便从拥立之前的一个半州,不怎么费力地获得了4个州。

张绣

最后无论这么说,拥立献帝这个事情确实说起来也比较形而上。不像得了卧龙凤雏,推行了屯田令、夺了江东6郡那样比较直观。换成现在的说法叫,GDP里有多少能转换为国防实力。而且反面例子也比较多,比如董卓、郭李等人也是在拥立献帝,可也不身败名裂吗?说实话,政治正确和人的政治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好比一把双刃剑,有那个能力自然可以锦上添花,没那个能力用不好什么用处也没有。

董卓废帝

网上也有不少分析文章,诸如有利于招募人才、发展经济等等。其实就有点牵强附会了。总结一下:1、政治正确是必需品。就像现在的学历是找工作的敲门砖。2、是红线底线,没事别去碰。3、当你还比较弱小、人生比较迷茫的时候,能帮助你至少不走弯路。因此我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好”“奉天子以令不臣也罢”,仅仅是曹操建立基业的一个必要因素,而非重要因素。毕竟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献帝刘协

三、袁绍为什么没去奉天子

于是就引出下面这一段。讲的是其实在汉献帝落难时,袁绍也有机会去勤王。可他在纠结一番后,却放弃了这一良机。很多人,包括易中天老师也说这是其一大失误。今天不妨也来简单分析一下。

对曹操来说,因为实力还很弱小,能多团结一人就多一份力,更何况这还是天子。而袁绍的情况却不一样。他是四世三公,在那个乱世之中没有献帝也能吸纳到人才。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实力远远超过曹操。因此他所要考虑的是,如果下一步称帝,汉献帝就是一道坎啊。而这个如果,在当时的情况来看是很有可能的。因此,这个时候的袁绍只要别去碰红线,没有必要有很大的动力去迎回献帝。

洛阳迎献帝

事实也是这样,曹操至死也没有称帝,原因就在于这道坎确实很难迈过去,他只能做周文王。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汉献帝并不属于资产,而属于负债。在需要取而代之的时候,如何处理?是杀还是不杀呢?就像义帝之于项羽。杀了被刘邦抓住把柄,狠做文章。不杀,又是一个绝对的祸患。因此,对于袁绍来讲,不奉天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考虑,得出的一个慎重的战略决策,而非一个单纯的“见事迟”或重大失误。

项羽杀义帝

因此,普通人在学习历史、分析事物时,需要克服的是唯“因果关系”论。因为大多数人会觉得“凡事有因必有果”。但其实这是有问题的。有因确实必有果。但往往不是一因造一果,而是果只有一个,因却有很多条。

并没有这么简单

比如,我们说两个人的婚姻关系,很多人会觉得如果当初多关心对方一下,多包容一些,是不是就不会走到后面的离婚呢?其实离婚这个结果,包括了很多因素。并不是你不懂得关心对方,而是你们两人本来就不合适。身高、学历、经济基础、性格等等,没有关心到对方只是这么多原因里的导火索。

两人关系

乱世中的东汉,无论是袁绍、曹操、或是孙权、刘备,他们都像溺水者般渴望抓紧每一根自认为正确的稻草。于是无论是政治正确也好、扩张军力也罢,在遇见自认为有利的东西时都会不顾一切地抓住。尤其是当时还势力孤单的曹操,或许在迎立献帝时也许并没有考虑那么多,说不定也会扪心自问:“这献帝拿来有什么用呢?”“管他的,边用边学、边学边用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曹操的挟天子,真能令诸侯吗需要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