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一个小小的淡绿色铁皮屋子,出售各类报刊杂志、书籍,兼售矿泉水、可乐等饮料……这就是随处可见、散落在街巷的邮*报刊亭(以下简称报刊亭)。
然而,随着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便利性,报刊亭作为纸质阅读时代的一种标记,正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慢慢淡去……
旧时光:诗歌创作从报刊亭起步我坐在秋风中哀叹/直到满树的叶一片一片/飘下来/身体很空,像曾经/装过白金钻戒的红丝绒……
9月8日,郑皖豫诵读着十多年前,在文峰游园报刊亭创作的诗歌——《冰激凌》,语调低沉,满怀伤感。
不惑之年的郑皖豫,十多年前,在文峰游园东南侧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报刊亭。
郑皖豫回忆说,年下半年,在朋友帮助下,开了一家报刊亭。报刊亭有6平方米,除了卖《南方周末》《环球时报》等报刊,及《诗刊》《人民文学》等纯文学杂志,还兼售冷饮、小食品、电话卡等。
郑皖豫说,在报刊亭内,每天看着来去匆匆的人们,觉得很有意思,就开始用笔记录生活,用诗歌书写人生。
就这样,具有诗歌天赋的郑皖豫成了诗坛的一名新兵。几年来,她在报刊亭几乎天天写诗,最高纪录是两天写了30首。
日积月累,几年下来,郑皖豫共写了多首,先后发表在《诗刊》《人民文学》《读者》等杂志,一时间,声名鹊起,赢得报亭诗人美誉。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郑皖豫的报刊亭关门了。
郑皖豫说,现在报刊亭越来越少了,即便如此,每当在街上看到报刊亭,她还是会忍不住前去光顾,买上一份报纸,或者挑上一两本杂志带回家。
用郑皖豫的话说,在报刊亭挑选报纸、杂志,是一种记忆和情怀。
坚守者:报刊亭是另一个温馨的家在建安大道和文化路交叉口,有一家小小的报刊亭。
报刊亭内,悬挂着报刊杂志、小食品;柜台里,摆放着不同颜色的香烟、画报。
40多岁的报刊亭经营者马金萍,已经在这儿坚守了十余年。
十多年前,在熟人介绍下,马金萍成为一名报刊亭经营者,开始了新的生活。
那时候,每天早上七点钟,马金萍就会按时来到报刊亭,分拣邮递员送来的各类报纸。
报纸多的时候,有30多个种类,现在,仅剩下《南方周末》《环球时报》《读者》等报刊,那是那些年销售红火的,如今,买报刊的人更是越来越少。
马金萍回忆,前些年,健康路(劳动路至文峰路段)就有十多家报刊亭,现在,就剩下许昌高中门口、北关大街路口两家了。
“过期的报刊杂志,没人要,只能作为废纸卖掉,很可惜。”马金萍惋惜地说。
为了让报刊亭的生意能够维持下去,马金萍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除了出售报刊杂志之外,还增加电动车快速充电、复印彩印、打印学生试卷等多项业务。
马金萍说,孩子在附近学校读书,这个报刊亭不单单是养家糊口的地方,还是自己另外一个家。
新起点:打造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在上世纪90年代,大街小巷的一个个报刊亭,是城市文明的窗口,书香社会的标志,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温馨记忆。
然而,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报刊亭已经日渐萧条,逐渐处于尴尬地位。
尽管如此,作为城市文化的醒目标志,报刊亭与时俱进,正在开启自身的转型发展之路。
中国邮*集团公司许昌市分公司集邮与文化传媒部负责人张辉介绍,近期,将对中心城区个邮*报刊亭进行全面刷新、维修,统一整修亭体、更换公益广告,改变报刊亭整体形象,并安排专人负责报刊亭经营管理,保障所有报刊亭形象达标、经营规范。
在报刊亭经营方面,除了传统报刊、冷饮等销售之外,还将逐步丰富经营元素,增加代缴水电费、快递包裹代投、特快揽收等多项业务,努力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便利服务。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报刊亭将成为邮*综合便民信息服务平台和城市文化新地标,再现昔日荣光和辉煌。
??许昌报业传媒记者/冯子健??编辑/杨伟峰???初审/连甲???终审/刘俊民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