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民谣,就是建安时期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它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填补了我国文学史上这时期的一项空白,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这些民谣的问世,不仅显示了建安文学的艺术生命力,而且印证了许昌作为建安文学发祥地的权威性。
流传在许昌的10首建安民谣是:
一、《荷锄涉田》:荷锄涉田,杭育!杭育!锄稗留禾,杭育!杭育!收回黍子!杭育!杭育!敖日度年,杭育!杭育!
二、《囷康空又空》:囷康空又空,羸鼠亡厨中。庶人争相食,白骨遍关东。何以得活命,杀戮贼董卓。
三、《桑椹》:桑椹桑椹,紫色晶晶。乌鸦啄之,植者何痛。窈女采之,送于将士。将士杀敌,窈女有功。
四、《颂曹公》:曹公恩德高如山,兴兵讨贼赴潼关。疆场征战英且勇,杀敌斩将动上天。董贼残暴早成性,百姓尸骨堆成山,进京活捉董卓贼,汉家百姓享平安,设宴十日贺曹公,鼓瑟吹笙舞整年。
五、《娥娘》:娥娘良家女,乡里唤嫦娥。嫦娥着绮罗,青丝燕窝窝。遥见金闪闪,近看迷我*。少年见嫦娥,辍读不思学。老年见嫦娥,岁月忘半数。商贾见嫦娥,无银亦付货。士子见嫦娥,高官不思坐。嫦娥嫁何君,王母难知晓。
六、《上趋毓秀》:上趋毓秀,香火萦萦。似仙似虹,似神似云。抚慰*士,黍沐上恩。
七、《宫廷走出一少男》:宫廷走出一少男,峨冠锦带高且宽。有客问及何家侯,原是宫廷一内官。内官摇摆官道上,庶人掩面藏路边。怕天怕地怕王侯,见官哪敢不躲藏。
八、《好子当从*》:好子当从*,将士当西征。西征讨汉贼,忘死不惜生。老母送好子,望子救生民。乡人送好子,望子建奇功。
九、《神仙》:天有神仙,地有神仙。你有神仙,我有神仙。天地为伴,不求神仙。你我为伴,不求神仙。神仙神仙,你我地天。
十、《射鹿》:射鹿射鹿,射台高筑。射鹿是假,篡位是真。哪个心里不清楚!
品味这些流传在许昌的建安民谣,我们会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它的强烈的艺术艳光;二是它的浓厚的时代色彩。象《娥娘》,只用16句80个字,就刻画出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的形象,读来令人情思缱绻、意夺神驰,其意境之优美,堪与无名氏的《陌上桑》并列。象《囷廪空又空》反映了董卓之乱后东汉社会“民人相食,白骨蔽野”的惨状。《桑椹》、《好子当从*》、《颂曹公》,反映了当时许昌人民对董卓动乱的愤慨和对曹操正义战争的支持。如果说建安文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的话,那么流传在许昌的这些民谣就是一面镜子,它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时代精神,实属《诗经》《乐府》之续篇。
来源:许昌*府网